近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示结束。必赢官网大气科学系孔少飞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参与的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黑碳的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对东亚气候、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气候-健康效益评估”确定立项,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为2500万元。按照项目申报预算,孔少飞教授团队获批625万元。
该项目的获批对于提升我校大气科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促进年青教师发展、推动我国相关大气科学问题研究(尤其是农业与生活源排放大气污染物及其气候环境健康效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自2014年起,国务院陆续部署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主要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
附:项目背景及简介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及应对”由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牵头(丁德平研究员),联合必赢net线路(武汉)(孔少飞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彬教授)、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张小玲研究员,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安兴琴研究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王式功教授),依靠各自在飞机航测、源排放因子实测及清单构建、区域空气质量和全球气候化学模式、空气污染天气气候分析和预报、气溶胶健康效应评估等方面的优势,联合申报。
项目相应设置4个课题:(1)中国典型区域农业及生活源主导环境中黑碳综合立体观测和老化机制;(2)农业与生活源排放黑碳特性、清单构建及减排情景分析;(3)黑碳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模拟和机制研究;(4)黑碳减排的气候-健康效益模拟与减排策略分析。必赢net线路(武汉)团队孔少飞团队负责课题2。
孔少飞教授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结合自身在源排放因子实测及清单构建、源排放粒子老化方面的长期积累,积极调研我校相关科研平台以及相关教师的研究方向,组织了以大气系覃军副教授、陈蕾讲师、隋月博士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洪军副教授、煤及煤层气资源系李宝庆博士后为骨干的团队参与申报该项目。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整合了原有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等,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科技部于2016年3月发布的重点研究计划专项“全球变化及应对”设立的“黑碳的气候与环境效应及减排策略研究”方向,要求“研究全球农业与生活源等导致的黑碳时空分布特征,大气中黑碳对气候变化及环境质量的影响,减排黑碳的成本效益和气候-健康效益”。
黑碳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农业和生活源燃料燃烧是黑碳的最重要排放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也是空气污染严重和人群暴露健康风险较高的地区。2015世界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公约》提出“至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至400亿吨,全球平均温度升幅维持在2℃以下”。黑碳作为当前影响全球变暖的重要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对其制定减排措施,对缓解全球变暖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农业和生活源黑碳,将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和降低人群暴露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项目组对指南要求进行了仔细考虑和细化,提出如下研究目标:(1)获得典型农业及生活源主导环境中黑碳气溶胶粒径分布、混合状态、光学性质的时空分布和垂直廓线;(2)通过实测建立农业和生活源黑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全球和中国高时空分辨率黑碳排放清单;(3)全球各区域黑碳浓度及其来源,阐明黑碳的直接、半直接、间接效应等对东亚季风的多尺度影响机制,揭示重点地区黑碳与气象要素的反馈关系以及黑碳对空气质量的作用机制;(4)定量讨论黑碳减排的气候-健康等的费效关系,提出合理、可持续的减排策略。